【通知公告】我局近期将对门户网站进行升级改造,部分功能暂停使用,完成改造工作后尽快恢复使用。如有不便,敬请谅解,有疑问请致电:0755-82511648
气象万千话预报——www.38-365365.com科技处处长解析5.11深圳特大暴雨
来源: 更新时间:2017-12-04

?  2014年深圳5.11特大暴雨,半天内几乎下了一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用倾盆而下似乎都难以形容似“天漏”了一样的暴雨。况且在之前一天刚下过一场大暴雨,土壤水分十分饱和,再来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无论是哪一座城市,恐怕积涝水浸之类的灾害都难以幸免。不过深圳的应急能力已经相当了得,不仅无一人死亡,一夜过后,积涝水浸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极个别的旮旯角落。

  面对如此罕见的特大暴雨,我们的预报能力到底如何?这样的问题我一直不知如何去解答才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瞬息万变的风云要准确去预测谈何容易?记得还是在大学学习“数值天气预报”这门课,面对描述大气运动那些非线性数学物理方程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展开长长的无数项,我至今记忆深刻的就是当时我脑海里闪现出“天气预报永远不可能精准”的感叹。

  80年代刚毕业那几年,数值预报还非常不准确,计算机、网络也都不具备,我们的天气预报还是属于经验预报时代,通过监测晴雨、风、温、压、湿等气象要素,绘制成天气图,预报员通过分析天气图上的天气系统演变做出未来1-2天的预报。那时我们预报员根本不相信数值预报,因为那两张24小时和48小时的天气形势预报图,实在是太不准了,比不上预报员的经验分析。

  令人欣慰的是,近20多年我国的天气预报从经验预报发展到利用超级计算机和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的数值预报,将国内外各类数值预报应用于我们的日常业务,预报准确率有了显著的提高,现今的预报员几乎完全依赖于数值预报。但由于大气变化过程中影响因素太多,尽管发展了卫星、雷达等众多大气监测手段,对大气的监测依然是不连续的,大气中的微小变化无法监测也无法全部融入数值预报模式中连续运算。且不说数值模式运算的参数化过程有多复杂,就是各类大气监测数据也不是完全准确。因此数值模式预报虽然比纯粹的经验预报要准确很多,但也是不可能100%准确的。

  数值预报的发展,让我们可以将2天预报延长到未来10天逐日预报,卫星雷达的应用,让我们可以实时跟踪几小时内风云的变化,对气象灾害发出预警。但是对于降雨的起始时间、落区、量级等类似的细节都还是难以精准预报出来。主要问题,一是描述大气运动的数学物理理论尚未突破;二是大气运动的细节不可能全部监测,监测到的数据也不是完全准确;三是依赖于超级计算机的数值天气预报还不够精确;四是预报员综合分析各类数据产品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那么天气预报发展到今天,预报能力到底如何?我以为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种是可以相对准确预报的天气过程,这类的专业术语称为大尺度天气,包括冬季的冷空气、夏季的高温和台风、系统性大范围降雨等,比如针对这次强降雨,我们在6日就发布了“8-11日将出现持续性强降水”的预报。第二种是预报有时准有时不准的天气,此类为中尺度天气,这类是属于公众期待的“三定”(定点、定时、定量)精细预报,比如对5.11降雨的影响区域、具体时间、具体雨量、雨强等等。第三种是目前几乎没有提前预报能力的天气,属于小尺度天气,如冰雹、龙卷、2-3公里范围内的突发性暴雨、大雾、大风等。

  虽然现代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风云变幻莫测”变成了“风云变幻可测”,但对于人们期待的精准预报,依然是任重而道远。

  对外行来说,这样的天气图就像是“天书”

  下面的卫星云图、雷达图比较直观

?

?